散文

中秋節(jié)在一年四季的節(jié)日中,是人們很看重的節(jié)日,六七十年代,中秋節(jié)臨近時,生產(chǎn)隊要挑選三四只個頭大、膘肥體壯的綿羊殺掉,將羊肉、羊骨、內臟等一樣不剩地分給各家各戶。只有中元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和春節(jié),生產(chǎn)隊才宰羊犒勞社員。有錢的人家再買上幾斤月餅和幾斤水果,在中秋節(jié)(八月十五)那個風清月明的夜晚,一家人邊賞圓月,邊吃香甜美味的月餅、可口的水果,享受好生活。那時沒實行計劃生育,家家人口多,七八口人的家庭是很平常的,有的多達十一二口人。人口多的家庭最窮,一年的收入難以維持家用,哪有多余的錢買月餅?靠種地生存的農(nóng)民家庭,都缺錢花,中秋節(jié)來臨前,再困難的家庭也要東拼西湊五六角錢買半斤月餅,大人不吃無所謂,但孩子們可過不了這一關,見別人家孩子吃,便哭著要,只能滿足孩子的要求,讓孩子們高興。大人孩子能吃上幾口月餅是很幸福的。供銷社賣的月餅,4個一斤,買不起一斤,買半斤已經(jīng)很不容易了。將買來的兩個月餅切成若干份,每人只能吃到一小塊,幾口就下肚,吃完還想吃,可是沒了,小孩子們眼巴巴地望著父母那一份流口水。父母都是無私的,怎舍得自己吃,都給孩子們吃了,大多數(shù)家庭都是這樣的情景。每人1個月餅都買不起的年月,買水果更是一種奢望。那時吃的月餅太少,感覺味道真香,余味無窮。多年過去,一想到月餅,自然會想起那時候的味道。
月餅在當今社會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食品,對年輕一代沒有太大的興趣,因為生活在幸福的時代,不缺吃不缺穿,想吃什么便能吃到什么,對月餅不再垂涎三尺。可是對于出身于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可就不同了,對月餅的情結非同一般,因為月餅是人們夢寐以求、津津樂道的食品,說出來,80后、90后、00后都不會相信。
月餅發(fā)展到今日,品種更加繁多,風味因地各異。其中京式、蘇式、廣式、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。
據(jù)記載,從明清開始,中秋節(jié)便成為我國的主要節(jié)日之一,中秋節(jié)賞月、吃月餅的含義就是為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月餅也象征著團圓,是中秋佳節(jié)必吃和饋贈親友的佳品。
相傳,中秋節(jié)吃月餅始于元代。當時,中原民眾不堪忍受元朝統(tǒng)治階級的殘酷盤剝,紛紛起義。朱元璋聯(lián)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。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,傳遞消息十分困難。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,命令屬下把寫著“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,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,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。到了起義那天,各路義軍一齊響應,起義軍如星火燎原。很快,徐達就攻下元大都,起義成功。消息傳來,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,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(jié),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,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圓餅更名為“月餅”,作為節(jié)令糕點賞賜群臣。此后,月餅制作越發(fā)精細,品種繁多,大者如玉盤,成為饋贈的佳品,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典故很多,究竟哪一種可信度高,沒有考究。我對月餅情有獨鐘,或許源于小時候對月餅的渴望。我家人口多,而且經(jīng)歷火災、水災兩次大難,比村里哪家都窮,連肚子都填不飽。我1978年當兵前,家里很貧窮,溫飽還沒解決,能在中秋節(jié)吃上幾個月餅那是做夢。
哥哥與村里一個青年打賭吃月餅的故事至今難忘。那個王姓青年家的父親在京城工作多年,很神秘,人們都以為是做大官的,一口京腔,家里有錢,一年四季吃純玉米窩窩頭,令全村乃至全公社人羨慕,是村里最富裕的人家。他家的孩子不缺月餅吃,是我們這些窮人家孩子望塵莫及的。
1977年冬天的一個下午,村里的男勞力在村外的幾塊瘦薄的平地里放炮炸石頭“修大寨田”,王姓青年從鄰村供銷社買了3斤月餅,我也在場,10多個人的目光久久地盯著月餅,好不羨慕啊!這時候王姓青年見大家對月餅這么喜歡,便開口說:“誰能吃完這12個月餅,白吃。”此話連說幾次,他是當真的,可是沒人敢接招。哥哥自告奮勇地說:“我吃。”哥哥狼吞虎咽地吃著月餅,其他人在一邊看,只見他幾口就將一個月餅吃下肚,不到半個小時便將12個月餅吃得只剩半個了,眼看全要吃完,王姓青年急了,趕忙從哥哥手里搶過那半個月餅自己吃了起來。
因為月餅糖分太多,哥哥吃下超量的月餅不好消化,胃痛了好久。一個“窮”字將人弄成這樣,當時如果擁有現(xiàn)在這么好的生活條件,吃月餅像家常便飯,哥哥不至于拿健康作賭注。
每當看到月餅,便會想起這件事,心里很難受。歲月的車輪碾過昨天,沒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,吃月餅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食品。
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呂奎元
為您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