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青青草原精品老司机|午夜男女羞羞视频|高清无码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|免费亚洲激情国产精品影音

呂奎元
本站通訊員:呂奎元
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

我的少年時光

      我的少年時期天真無邪,有過浪漫和快樂,也有過許多我這個年齡難以承受的生活壓力。回味那段歲月,總有一些復雜情緒涌上心頭。

  我9歲那年走進村小開始讀書,五年后小學畢業(yè)升入初中。同窗苦讀的同學中,有的同學家庭條件好,因為他們的父親在縣城或者省城、北京等地的工廠上班掙工資,有固定收入,一個人掙得錢讓一家人吃得飽穿得暖,不用挨餓挨凍,我家里窮,沒法與這些人家的孩子比,見一些孩子吃餅干、糖果等可口的食物,饞的直流口水,看一眼便不敢看第二眼了,生怕被對方發(fā)現我可憐巴巴的模樣。因為我家經歷過水災、火災兩次幾乎是滅頂之災,在大難中幸存,在饑寒交迫中挺過來已經很幸運。我和哥哥姐姐弟弟能在沒多少糧食,沒幾件遮體的衣服的條件下活下來,是父母節(jié)衣縮食、忍饑挨餓創(chuàng)造的生存條件。當有人嫌棄父母沒本事、不能給自己提供好生活、不能為自己的美好理想鋪路搭橋時,我對他們不屑一顧,甚至很厭惡。我孝敬父母,感恩父母,很知足。

  誰都希望擁有美好生活,可是當所有的理想被無情的現實擊的粉碎的時候,仰天長嘆、在痛苦中掙扎,都沒用,只能面對眼前的一切。人的生存環(huán)境的好壞與社會大背景是緊密相連的,曾經歷14年抗日戰(zhàn)爭和4年內戰(zhàn)的中國,千瘡百孔,元氣大傷,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,解決溫飽是那個時期的頭等大事,從積貧積弱到繁榮昌盛需要漫長的發(fā)展過程。1959—1961年又遭遇三年自然災害,連年干旱,土地絕收,國家窮,百姓窮是必然。六七十年代,想過上吃穿不愁的生活,對大多數尋常百姓來說是天方夜譚。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初,一貧如洗的家庭,果腹的食物只有野菜,上頓下頓蒸著煮著都是野菜,按現在的營養(yǎng)學衡量,野菜營養(yǎng)價值高,是花錢也不易買到的天然綠色食品。但菜里沒油沒鹽沒佐料,偶然吃一頓感到新鮮,一年吃大半年,胃口再好也吃不下呀!我一年春夏秋冬只有兩件補丁衣服、一雙補丁鞋,赤腳是常有的事。我和家里人的生命是頑強的,沒有被苦日子壓倒,也沒在困境中被疾病奪去生命。

  我羨慕班里一些同學穿新衣裳、用新圓珠筆、鋼筆、文具盒、橡皮擦,這是讀小學時最深刻的記憶。

  與我一個年級的男女同學6人,小學升初中后,一個年級呼啦一下變成幾十人,進入一個廣闊的生活天地。由于家里為生計搬遷的原因,我在兩所初中上過學,在新河初中讀書不到兩年便離開熟悉的同學們。從城關公社的東坪回到駝梁山深處的故里。這一變故,因距離遠和交通不便,多年沒回東坪和新河探訪,對居住過的村莊和新河初中及同學們非常陌生了。與同學們不到兩年時間的同窗共讀,建立的友誼本來就不深,分別后沒書信往來,音訊全無。暗戀過的女生,當初年齡小,我有感覺,人家卻沒反應,所以如同玻璃瓶里栽花,結不了果。

  我在第二所初中完成了最后階段的學業(yè)。對于新環(huán)境,在努力適應,但內向的性格使我與同學們交流少,班里大部分男女同學的名字叫不上來,沒跟同學們混熟,便畢業(yè)回村。畢業(yè)前夕,有兩位女生長相漂亮,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,但僅此而已,論我的家庭條件,是絕對不可能在日后將某一位女生娶到家。本來十拿九穩(wěn)要上高中,結果被人頂替,失去分享教育資源的機會。在村里勞動兩年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農民,上山砍柴、種地、到森林里挖藥材,什么活都干。兩年的農民角色,讓我學會了在逆境中如何抗壓,如何生存。我和父親、哥哥三個勞動力,使家庭生活得到一些改善,起碼論工分,我家不比別人家少,年底分紅不欠生產隊的口糧、攤派錢。

  我膽小,追根溯源,應該是這個時期形成的。村里得病沒錢治療死去的我熟悉的大爺大嬸們,我很好奇,總喜歡看看他們死后的樣子,還偷拿供奉在靈柩前的白面饃饃,多次看這些場面,逐漸我的膽子變小了,成年后膽子也沒大起來。

  小時候經歷的事情記憶猶新。與我家一街之隔的一個光棍鄰居,他晚上抽煙忘記熄滅煙鍋里的火,不慎將被子引燃,被子一角著火,他被燙醒,為這次損失后悔極了,心在滴血。我親眼目睹他氣哼哼地在街上用粗壯的捆柴麻繩抽打自己的臉,一張臉被打得不像個人樣。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,如果他生活富裕,還痛惜不慎燒壞的被子嗎?如果他家里被子多,還用這種自殘的手段懲罰自己嗎?可是生活沒有假如。

  小時候對一位玩伴家滿滿一大箱物品好奇,有一次悄悄看了幾眼,遭到其母親的嚴厲呵斥,這件事是我一輩子抹不去的恥辱,但那個時候只有八九歲,對別人家的東西總是感到稀奇和神秘。

  少年時期的生活總是回蕩在腦海里,有苦澀的淚水,也有歡樂的笑容,這些過往已經被不停轉動的年輪碾去,留下一些七零八落的碎片去回味。

  1978年3月我遠赴大西北參加鐵道兵,命運從此發(fā)生了改變。自從離開家鄉(xiāng)那一天,除在公司機關安定15年,其余都在他鄉(xiāng)的建筑工地漂泊,不斷變換崗位,在親朋好友眼里,我事業(yè)有成,由當初的農民變身為企業(yè)的中層干部。

  我很想回鄉(xiāng)與曾經的老同學們一起聚聚,追憶一下小時候在學校、村里經歷過的一些事情,如今退休了,按說有足夠的時間與老同學們相聚,可是與企業(yè)同甘苦幾十年,產生了深厚的感情,離開還真有點不舍,還想在單位敲敲鍵盤,寫點新聞,發(fā)揮余熱,充實生活。還有個原因,母親4年前離世,家沒了,兩個姐姐和哥哥弟弟家沒什么大事,一般不會回去,至少兩年內沒回鄉(xiāng)的打算。

    歲月不肯在我身上停留片刻,我阻止不了衰老的腳步,只得順其自然,任由歲月的刀筆在我們臉上肆意刻畫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呂奎元

為您推薦
來源:鐵路工程建設網作者:李學東郝偉亮贠煥軍劉利呂畫眉/文黃偉李學東劉利贠煥軍呂畫眉/
來源:鐵路工程建設網作者:馮藝琳
來源:鐵路工程建設網作者:李小亞 劉 利 贠煥軍 呂畫眉/文 贠煥軍 劉利 呂畫眉/圖
《中國石油和化工》雜志社有限公司 - 官方網站